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迅捷通 2022年04月17日 要债案例 258 4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朱棣登基后,鞑靼与瓦剌表面上对明朝臣服,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再想着恢复蒙古帝国原来的疆域。对于大明来说,北部边防依然不稳,朱棣寝食难安,不惜五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那么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征蒙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

一征蒙古,战果尴尬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这次出征的动机似乎不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从二月到五月份的三个月里,明朝大军几乎没有遇到蒙古军队。五月八日,终于小有斩获,一位都指挥使“获虏一人”,五月九日再获“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这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获了。然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连这样的收获都没有,朱棣和大军所能做的便是狩猎赏景。最终,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数次类似的结果而告终。

二征蒙古,毙敌数百

永乐十二年,朱棣又开始了对蒙古的第二次远征,据《太宗实录》记载,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军在朱棣的率领之下“毙贼数百人”。

战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战果其实也很一般,因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五十万之众”对“三万余人”,当然朱棣率领的是“五十万之众”。

三征蒙古,敌酋远遁

永乐二十年,朱棣率领三十万大军第三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矛头直指鞑靼部,结果,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而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杀首贼数十人”。

第三次远征无论从实际战果还是从实力对比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三十万大军消耗的粮饷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没有对鞑靼部形成任何有意义的杀伤。

四征蒙古,再次扑空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战斗过程与第三次如出一辙,等朱棣大军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更谈不上什么战果了。

五征蒙古,命丧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连续三年出征蒙古,而这也是他第五次、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明军进入蒙古之后“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朱棣命“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

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然而朱棣却没能等到回朝的这一天,当明军行进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时,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终在此驾崩。

纵观朱棣的五次亲征蒙古,可谓战果寥寥,蒙古人已经深谙明军的军事行动习惯,明军这边刚刚出发,蒙古人就闻风而逃,坚壁清野,数十万明军捕捉不到蒙古人主力,《北征录》中多见“获虏一人”、 “追奔不十余里”、 “生擒数人”、“丑虏远遁”等字眼。使得数十万明军都无功而返。

二十五年后,瓦剌部卷土重来,屡屡骚扰宣府、大同等边镇,塞外城堡多有失陷。明英宗在奸宦王振撺掇下,效仿太祖、成祖北征蒙古,结果在土木堡大败,五十万大军伤亡过半,连明英宗都做了俘虏。

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皇帝被俘,这是继靖康之耻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消息传来,京城大乱,于谦力排众议,要求坚守北京,奏请皇太后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又在北京城下大败瓦剌大军,明朝才免遭靖康之耻覆辙。

国家是保住了,但是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武人集团出现了人才断层,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制约文官集团。终明一朝,文官与宦官内斗不断,政治斗争日益残酷,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结论:综上所述,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失大于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  小周
     2022-08-31 01:56:24  回复该评论
  • 是15626517368这个电话吗,一直在通话中,我发短信了,看到请回复。

发表评论:

推荐标签

17365873601 扫描微信 272628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