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农业信息平台,破解农产品卖难 (转载)

迅捷通 2022年06月11日 要债案例 175 5

  按:作为农业的从业者,个人近年来一直关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并和许多农业信息化工作多有接触,并尝试开拓农业电子商务。对于农业信息化技术,我是个门外汉,但对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些感触,和大家交流一二。

  近年来,各地多有农业丰收的喜讯,但总是被随之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所困扰:大蒜滞销、土豆烂在地里、香蕉用来喂猪、大白菜收购价跌至2角/公斤,生姜、大蒜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线……农民损失惨重,也让许多关心农民利益的人为之焦心忧虑。各地政府每每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紧急组织了各种贸易对接,屡屡发起市民购买“爱心的脐橙”、“聚蕉行动”等等活动。

  为了每年“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不再反复上演,商务部、农业部、供销社等部门也进行了农超对接、合作社、农产品期货和价格供求信息发布等工作,取得的成绩还算显著,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仍然难以破解。中国农业地域广大,农业信息流不畅,信息化对于推动农业发展也有许多精辟论述,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产品销售助力,为农业发展服务。在这方面,商务部的诚信农商网、农业部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农网、农博网、中国农业网、一亩田等政府行业的门户网站及大型企业在农产品销售信息化推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1、 信息量少,分类不清晰。

  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多年的推动,各地建立的农业服务类网站不少,据统计近二万家,在网站建设和架构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可大多是项目完成后,经费也花完了,后期维护就无人管了,最多是政务内容更新一下,其他内容常年不变,有的除了资讯外,建站后几乎没有多少更新,浏览量很少。站内的供求信息量太少,信息即时性太差,不足以形成有价值的交易信息流良性循环。反倒是一些面向市场没有经费的草根网站在这方面能长久坚持,针对市场需求做了些努力。

  农业作为传统行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水产、林业等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内又包含着不少子类。目前各家网站的分类粗略,不利于用户的信息阅读,虽然设有站内搜索,但使用麻烦不直观,且子类中大多没多少内容,产业展开不够细化,服务不深入,应用价值低。

  2、 有站无网,信息互不共享。

  各家都搞了网站,反正有项目,做了就成。结果栏目和内容一大抄,网站缺乏统筹规划指导,大家面孔一个样,建设重复;各个站点之间大多没有多少联络,最多是弄个友情链接,信息互相采集的都少,在供求信息和用户资料根本不能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每个站就是一个信息的孤岛,互联互通的网络功能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农业好象也搞了个互联网联盟,连个年会都搞不起来,总体作用不大。

  3、 不了解农民需求,不符合行业要求。

  大部分网站由政府前期投资,信息筛选多以政府公务人员的眼光来评判,政务成分大于商务,重形象轻实用。网络技术人员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村,不清楚农民的需要。各个网站内容雷同,栏目相似,提供的信息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粗看着信息量挺丰富,可要找自己想找的信息根本找不到,网站内容和服务远离农民需要,农户及相关目标人群的访问量低。

  4、 有价值的服务不多。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上网人群多为年轻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登陆农业类网站需要解决生产实际需要的目的性强。各家网站因为运行维护不到位或服务模式支撑不够,基本上是静态的展示,对信息缺少整理和分析几乎没有跟进的服务,服务不实用难以留住他们。农民电脑操作水平不高,注册操作繁琐,一般用户在对网站产生信赖之前不会详细填写,用户信息难免残缺。

  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工作技术早已成熟,目前只要解决两字“应用”即可。我们不用抱怨广大农户网络水平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等等。供需双向的信息鸿沟恰恰说明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具有巨大空间,也正说明农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方面我们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1、 建设一个平台。

  互联网是眼球经济,没有一定的信息和人气的平台不能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所以要建设一个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联“站”成“网”,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可要做到农业信息化真正联网这事其实也挺难,各环节各部门必须摒弃部门本位,形成合力,信息互通共享,才能提高供求信息曝光率和利用率,形成信息的良性循环。参考国外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初期也都是以政府主导的。商务部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专门信息项目,聚集各部门和整个农业链的信息资源,实实在在地推动这项工作,前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后期引入社会资本和产业力量。

  农产品网上营销目前依然是阿里巴巴这样的综合平台在唱总角,可见我们工作的落后。如果商务部统筹协调,联手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关联的部门、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力量,整合农业产业链各端信息资源,将现有的平台---诚信农商网,打造成为基层农村和农民搭建的一个集农业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和电子商务向前一大步,其贡献比几千个小网站或哪些所谓的创新型信息化项目不知大多少倍。诚信农商网如能成为7万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万个农村合作社及中介组织、150万农村经营大户和300万农民经纪人的网上聚集和信息互通的平台,该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大幸事。

  平台如何建是个操作问题,反倒简单,分析几家成功的行业及营销服务类网站,取人之长即可。这方面个人觉得中国农业网做得可以,只是商业的气味太浓了,展示多广告多服务太少,且农产品网上推广这样的公益活动是其附属品;农博网在行业访谈、活动方面搞得不错,坚持了十年现在快撑不下去了,看来政府主导信息化工作这可真不是套话。

  2、 聚合一批行业人才。

  引入策略性人才,立足行业需求同,推动有价值的服务。一个好的信息平台,它的真正价值是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自身有什么。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个信息服务团队应当有三类人才:网络信息技术类人才、策略性人才、执行性人才。

  目前大多信息平台不缺乏技术类人才,或者通过服务外包或者技术合作纯技术问题也容易解决。现在我们农业信息化政府项目又太注重创新了,什么资源决策、远程管理、物联网啦,这些项目要研究没错,只有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得到国家项目的支持!只是这个新项目新系统实用性有多大?没有人说得清。可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农业的基本需求,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所以信息技术的务实应用比模仿先进农业的信息化重要和迫切得多,最实用的是将现有信息技术进行装配应用,建设一些好的平台。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网络化和社区化技术已经成熟,如何用好组合好这些技术比研发一个新信息决策体系简单得多,可影响面和应用效果迥异。

  最近又有几个农业电商倒下了,他们多是网络技术类人员,不少是IT的精英,在入行前对农业有理想更有热情,有的连一些基本的农业概念都不懂,结果难免交学费。我和他们沟通过,最大的感悟是他们重技术善创新,结果是技术支持水平高,管理运营感觉差,需要有行业专家团队支撑,否则提供的服务和市场想要的服务永远错位。所以后两种人才的配置实际上更重要。

  我们首先要研究农民的需求,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产品流通难的症结,选择应用相应信息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这要求我们信息平台首先应当是懂行业的,对行业内用户的需求有很深的感悟,符合对整个产业链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这需要我们平台的管理人员要有熟悉农业、了解农村、懂农民的策略性人才,这类人员还应当有几个专题的包括各类用户在内的顾问团队支撑,以总结提炼市场的需求点。网络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策略管理人员的思想进行平台建设,做好技术解决方案。

  3、 组建一个联盟。

  商务部如果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一个信息联盟,从而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中国的事分段太多,部门分割,本位意识太浓厚。农业部门往往只负责农业生产的前端,搞搞科技服务这个在行,可怎么卖这事他们不擅长,也不归他们管,最多是统计个生产面积工作算到头了,最近有的省份说是搞“农业预警员”,我看效果难说。商业部门重视贸易效率和收益,农业年际波动大,对供应链前向一体化没有投入动力。所以真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靠哪个部门不灵,还不要分析中国农业生产组织规模和流通模式的弊病,就其中信息化这方面的工作也有问题。国外的农协会实力强,代表整个产业的利益,服务贯通整个农业产业链没问题,可我国的协会还没发展起来,或者成立之初至今就不是那么回事。

  联盟意味着是松散的组织,大多开始热闹,搞搞就没声了。这没关系,行业声势起来了,最后真正抓住几个骨干的合作单位就行了。如从资讯平台、专业平台和区域平台几方面入手,从资讯、供求、技术和市场分析几方面进行信息共享和流量共享,足够的流量支撑将迅速扩大信息的利用率。现在网络资源已经货币化,流量资源即意味着收益。现在各地政务网站资源好,应用水平高,容易进行对接;全国的大学生村官是信息化的最活跃的力量;全国的农技站点在行业也有影响力;中国移动有农业服务;各地电视台网站有农业专门栏目。此外,全国的农业广播学校的网络资源和党员的远程教育也可有效利用,这些政府资源只要稍加公关,资源最容易整合。

  互联网的未来是垂直化和区域化,农业的细分市场和区域化在这点上表现更为明显。能不能针对行业的需求进行细分、细分再细分,进而满足市场需求,是平台的价值所在。具体到每一个用户,其对信息的目的性极强,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眼下千篇一律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属性、不同从业背景的客户需求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细化的分站、子站,且进一步建立专业联盟形成有针对性的供需商圈,同时辅以商务服务,对用户才能形成粘性。

  农产品的区域特征明显,许多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小,区域信息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建立区域联盟,每个局部的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形成区域内信息高效传递,交易更易促进,更具实际价值。区域服务方面北京的“尚农网”在策划上有可取之处,在区域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任我在线”也有些亮点。

  4、 重建设,更要重应用。

  网站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应用,应用,还是应用。

  各家网站尤其是政府项目投资的网站,在前期网站架构和设计美化上还是下了些功夫的。真正的问题是应用针对性不够,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而且,日常维护多重视资讯,对服务的内涵理解不够。我接触了几个网站维护人员生多是本科生,硕士生也不鲜奇。有一个浙江的农产吕电商管理者和我打赌说,一个高中生在这客服方面的执行力是本科生的三倍,我哑然。看来执行人员真的不需要高学历,强调的是细节,比的是执行,运营更多比的是持久和恒心。

  服务从哪里入手?如何获得数据,如何分析和利用数据是网站运营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服务。数据分析体系搭建后更重要的是日常维护。只有几年如一日地进行数据核实、客户辅导、服务跟踪、交易提醒和客情维护,平台才有人气和价值。不是说网络时代的竞争最终是大数据的竞争吗!

  现在“三网合一”、“新网工程”,“资源决策系统”,诸如此类的项目太多,最终应用结果不理想。其实技术和系统有技术支持,都没什么难的,主要是基础性的信息采集工作上出了问题。有报道说我们农业信息人员有两百万人之众,可记者同志们也许不知道,人家的信息化工作只是临时的,应急的,这样的头衔基层工作人员有十多个,一个镇级信息员根本不能对全镇农业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时间去做。

  农业信息化落后,我们刚好利用后发优势,向其他行业学习,筛选其中简单易行的技术手段,组合应用好就行,效果第一,应用为王。手机短信这项业务不错,现在有许多农资企业都在琢磨怎样用好短信服务。可惜中国移动不是行业服务商,“农信通”发展多年后最后变成了一个综合资讯平台了,这项工作最后搞成了短信资费的销售竞赛!基层最实用的是电脑和手机信息的结合,其他象微信和QQ在农民群体中也很普及,相关推广手法早已成熟,“拿来”用好即可。

  5、 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有选择地推行商务化。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规模小,管理水平不一,农产品难以实现标准化,且产品价值低,有地域和时效性限制。所以应当以信息推广为主,保持供需信息畅通,并对特色产品宣传展示,一部分产品可以线上交易,总体上农业目前发展信息化更现实。前期以信息化为主,在平台人气和信用建立后,带动商务化的发展。

  仅凭公益之心,没有商业支撑,农业信息化不会很精彩,我们还应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共享农业电子商务的盛宴。目前,适合电子商务农业产业主要分布在产业链的两端:种子和特色农产品。如果我们适时引入市场主体,尤其是特色服务企业和大型的农业企业参与其中,增加服务的内容和特色,将大大推动农业的商务化水平。有时我想,如果马云没有商务部的支持,没有在“国富通”历炼过和资源支撑,没有人为他的“试错”买单,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阿里巴巴”,从这个角度,是商务部扶持造就了这个“阿里”系电子商务巨人。但又想,如果马云一直在“国富通”,可能也没有“阿里巴巴”:政府项目羞于言商,惧怕风险,没有商业的利润追求和企业原动力,就不会有创新和思变,不会在服务下苦功夫。一个没有服务的商务模式,不会在市场上生根结果。

  商务化也会提升信息化服务。原来农业部门统计各地的生产面积,只有概数,细节总搞不准,可人家美国先锋种业搞清楚了:在吉林主要的玉米种植县,每个村有多少农户,谁家有多少亩地,种什么品种,人家先锋的区域代表营销数据中一清二楚,因为人家的玉米水分低,粮仓青睐,村级经纪人主动地将统计工作做了。大兴西瓜有名,其实人家农科院西瓜种子的营销服务在行内也有名:对主区谁家有多少大棚,计划种什么品种,啥时用种,一样门清。为什么?人家有“驻村代表”(其经纪人或经销商),定期统计汇总,靠这行吃饭,得知道市场在哪!这工作效率和动力比乡级信息员可高多了。如果将这几股信息力量拧在一起,基层种植统计问题就搞定了。可见,商务化应用普及亦将推动信息工作,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三、 利用互联网,助力农产品销售

  农产品滞销频传,各方忧虑,一时间都成政治问题了。其实这里的农产品一般到指水果时蔬、生鲜产品及地区特色品种,销售有时限故而问题突出。粮油等大宗产品因耐贮运及国家收购定价,卖难问题主要原因是收储价格,不在讨论之列。

  其实农产品卖难解决办法很多,但因为我国小农作业、农技体系解体和市场信息欠发达,实际操作太难。简单分析一下,时蔬生鲜类农产品销售难,无非是几种情况:个别作物上一年销售获利大,次年跟风,种植面积扩大;销售季产品单一,上市集中,局部市场一时难以消化;产品选择不对路,市场需求少;生产技术不到位,商品性不符合市场的需要;产销市场过程环节多,信息不畅。

  通过我们信息和服务工作,农产品卖难问题中至少有几点很容易解决:

  1、信息不畅问题,通过区域联盟和专业平台的商圈,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对我们平台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的考问。

  2、产品单一问题可以通过专业平台的新品种推荐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户向优质精品转变,从产量向品质转变,从单一种植向多季错期转变。五一节前西瓜卖两元一斤,六一的西瓜可能八分钱还没人要哪不也是常有的事!

  3、生产技术可以设立专家咨询站,以QQ、邮箱、短信、微信和用户对接服务,日常就共性问题进行提醒和解答。现在网上科技站和专家咨询站很多,联合几个活跃度好的专家组就行了。

  4、农户从众跟风种植这事不好办,“市场预测”这事我不看好,引导农户多品种种植是一个办法,组织龙头企业深加工是一招,信息发布扩大销售范围也算是一招,可缓解但根除不了“供求关系不平衡”。

  5、商品性不好主要是品种选择不对路和种植技术问题。人家的胡萝卜三红性好,你家种的胡萝卜分叉根毛多,肯定是人家的出口,一亩地产值一万元,你家产值一千元/亩,谁让你没选好品种,没种过。如果商务化开展得好,通过村级经纪人的良种推荐和技术服务,可杜绝该问题。

  对策不少,就看我们的农业服务工作能否到位,农户信服不信服了,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信息化的作用。其他的如“谷贱伤农”这样的事就不是农业信息化搞得定的,国家政策左右之,我们不考虑了!

  简述以上,思路简单,做通做透行业,以服务行业去做信息化;操作不易,服务、细节,贵在坚持。其他方面,如要成功推进农业信息化应用,初期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及各部门利益分配机制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需要事前设计,肉食者谋之,这里不赘述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  周小姐
     2022-08-31 16:05:50  回复该评论
  • 我和朋友合伙开奶茶店,对方骗了我8W,我应该怎么处理。
  •  钱小姐
     2022-08-31 20:28:08  回复该评论
  • 是15626517368这个电话吗,一直在通话中,我发短信了,看到请回复。

发表评论:

推荐标签

17365873601 扫描微信 272628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