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仓”中国和角色错位给期市带来的伤痛

迅捷通 2022年08月29日 要债案例 293 1

2004年我们看到了中国期市繁荣的一面,但更多地是看到了中国资金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失败。我们一方面为三大石油集团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不大量采购而到油价高企时却大幅度提高进口量甚至要建立石油储备而感到痛心,一方面却又听到中航油大量卖出燃油看跌期权遭致5.5亿美元巨亏而感到震惊和愤怒!我们看到中国能够出口的铝锭价格始终不能上涨而中国需要进口的其他原材料和农产品却都在飞涨;我们看到跨国内外市场套利的企业源源不断地将国内期市的投机资金输送给国际炒家,造成国内市场资金失血严重;我们还看到一个很好的并且已具有一定定价权的期货品种在屡次出现风险前兆时因为得不到有效的事前防范措施而最终走向灭亡……是什么原因给我们的期市带来这么多伤痛?!

   〈一〉原因之一:逼仓中国

     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工厂,也是创造财富的大国,在中国的第二产业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那些已不再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却越来越少。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同时,对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再加上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使中国最终沦为资源进口大国。西方国家和财团通过参股的模式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他们通过抬高原料和能源价格而压低传统工业产品的进口价格来掠夺中国产业工人创造的财富,虽然中国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利润微薄,国内产业工人很难分享出口增长带来的好处。

     当国际金融资本注意到中国制造业不断壮大并且近年来以固定资产投资带动GDP增长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和能源时,“逼仓”中国让中国在高价位进口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手段。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氧化铝的大幅上涨虽然与整个世界经济周期有关,但中国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出口的电解铝价格上涨幅度很小而其他原材料却能大幅度上涨。

     〈二〉原因之二:角色错位

     中国资金屡屡在国际上失败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角色错位。先说:“中航油事件”,中航油公司作为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唯一指定供货商,其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是买家的身份,不管价格高低都应该持有期货多头部位,即便觉得价格太高欲锁定利润也应该是买入看跌期权,陈久霖却为了收取权利金而卖出了大量的看涨期权,这就等于冒了巨大的风险卖出了大量的期货空头头寸,使中航油公司的市场角色完全相反,从一个本来应该买入燃料油的公司变成了卖出燃料油的公司,并且陈多年来做期货的业绩不错,风险意识淡薄,养成了赌的习惯,不但没有及时止损而且还不断加码造成过度投机最终遭致灭顶之灾。

     再看今年4月份时候的铝期货交易,当时国内期货市场铝的价格为19500元/吨,而同期伦敦铝的价格为1800元/吨,按理中国作为铝出口国价格应低于伦敦市场,原因是国内少数几个投资机构认为铝会和铜一样大涨而不顾国内外比价关系大肆做多,最终招来大量的跨市场套利商进行买伦敦铝卖国内铝的套利交易,使得中国套利资金在国际铝市场也出现了不卖反买的“角色错位”,最终国际炒家大幅度打压铝价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造成铝价暴跌而将这几个投资机构送上了绝路。

     下半年愈演愈烈的铜逼空行情更是因为国内前期宏观调控时空头过度打压价格造成国内外比价从10.4降到最低8.9的不合理比价,吸引了大量的跨市场套利资金进行买国内铜而卖出伦敦铜的套利交易,中国套利资金在国外卖铜使得中国作为铜进口国的市场角色再一次错位而被国外基金盯住连续逼仓,并维持在高位长时间振荡,这又一次造成国内期货市场的投机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国外炒家,国内期市资金严重失血。今年新推出的四个新品种的活跃程度比大多数人预期的要差,其中市场资金匮乏、人气涣散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痛心,我们气愤,但我们无权去怪罪套利者,更不能责难于期货或期权交易本身。是交易者们不当运用这些工具造成损失。正如梅拉梅德所言:“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带来危险,金融衍生品交易常被不当运用,金融衍生品管理可能会失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凡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出问题的地方,或是有人根本不懂其中的风险所在,或是有人把风险看得过重,未加妥善管理,利用这类工具进行犯罪,或明知风险极大却偏要赌一把,博一把,结果便是亏损”。

     “0407橡胶事件”造成橡胶品种的灭亡,除了因为风险前兆非常明显而得不到有效的事前防范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也是角色错位,一些不用橡胶甚至连销售渠道都没有的企业却花巨资来逼仓橡胶……,期货交易被不当运用至极点最终应验了梅拉梅德所言。

     未来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隐忧

     诚然,我们的市场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付出学费是应该的,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问题是,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却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前面所举的例子充分说明我们在大宗能源及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根本没有定价权和发言权!更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资本市场正按照WTO的承诺逐步对外开放,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隐忧和风险,再次出现类似“中航油事件”的事并非没有可能。

     隐忧一:西方资本大锷全方位以中国资金为对手,背靠大财团甚至国家与中国政府下起满盘围棋。

     苏联解体之后,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西方国家的大财团在国家政府的精心策划下,不约而同地在各个战场与中国下起了对手棋,金融行业尤其如此。这是一场经济全球化的财富博奕,在当今全球经济进行重新分工协作的格局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商业游戏规则是他们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近期西方国家不断要求中国调整汇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并要求中国加快开放金融市场,其实就是其向中国输出商业游戏规则的一种表现。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将第三产业类的知识、娱乐等无形商品维持在较高定价,而将初级工业产品的价格则打压在较低的水平,金融业正是维持这种定价格局的关键。例如在美国资本市场,传统企业的市盈率大大低于所谓“知识型企业”,但从现金分红的回报率上看,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前文也指出,我们最发达的第二产业制造业也受制于西方能源、原材料等第一产业。在这场博奕中,中国决策者处于两难境地: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原料进口带来的涨价压力,但将损害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是不调整汇率呢,却又等于中国企业向西方国家不断发放补贴。

     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财团利用的工具,因此中国资金在国际市场被宰割就显得不足为奇,这种现象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

     隐忧二:期货市场整体可能面监回调,期货公司业务单一成了期市发展的瓶颈。

     经历了连续两年的蓬勃发展后,业内大多数人士预计并且已经隐隐感觉到2005年期货市场整体可能面临调整和稳固,从近一两个月来各品种的活跃程度可以推测出这样的结论。这不仅仅是因为除了铜以外的各个品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行情后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行情走势迟滞振荡,难以把握,参与的人自然有所减少;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中资金流失严重,投资者缺乏赚钱效应,流失的渠道有三方面:一是主动撤离期市,回流到证券市场和银行;二是转化为交易手续费;三是流失到国外以中国套利盘为对手的投机基金和炒家手中。

    因此,2005年如果没有新品种继续推出的话,成交额同比2004年下降是非常正常的。而目前期货公司业务单一,只能靠代理国内品种经营,并且由于竞争的原因不得不按照逐年降低的比例来收取手续费。但期货公司无论从人员数量,设备投入还是经营规模上都比几年前要大得多,所以即使是2004年如此繁荣的市场仍然有近一半的期货公司挣扎在生命线上,为饭碗而奋斗,大多数公司根本不能完成股东下达的利润指标,从而得不到股东的进一步支持,而股东利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和回报又会引起一些不满情绪。长此以往,业内人士企盼的扩容,“把蛋糕做大”将会受到影响。

     隐忧三:外国市场提前推出了中国股指和人民币汇率期货,而国内还没有充分的准备。

     在QFII制度下,外资正逐步进入到中国的证券市场,有报道称中国证券市场在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连国内各大券商都失去信心的当前,申请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外资证券机构却排起了长队等待审批。另一方面,文莱、新加坡、美国等都先后推出或准备推出中国股指期货、人民币汇率期货,目标就是在国的资本市场。如果大部分优质蓝筹大盘股被外资券商所控制,中国的风险可想而知。而我们在金融期货品种上还是一片空白,当2006年中国开放资本市场以后,外资大举进入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我们国内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基金等在没有相关金融衍生期货来对冲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与外资同类企业竞争?外资机构一方面控制中国的现券市场,一方面在国外可进行期货对冲,胜败不言而喻。如果苦于找不到对冲工具,不得不走出国门去国外交易中国股指期货,再次爆发“中航油事件”自然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  小郑
     2022-09-01 04:37:49  回复该评论
  • 是15626517368这个电话吗,一直在通话中,我发短信了,看到请回复。

发表评论:

推荐标签

17365873601 扫描微信 2726285332